一直以來,房地產行業內的普遍認知是:一手房是樓市風向標,二手房是樓市晴雨表。一手房的價格波動、成交情況會對二手房市場起到領漲或引跌的作用,且一般新盤價格有浮動,其周邊的二手市場一定會相應有所調整。但如今的北京樓市,二手房已經成為市場的主導,即樓市的風向標。
具體原因如下:
第一,2008年開始,北京二手房住房交易總量就超過了新房交易量,且根據21世紀宏觀研究院的測算,這一趨勢已逐步形成,預計2015年,北京二手房交易占全部交易量比重將超過60%。
第二,北京四環內幾乎已經無地可供,城區沒有多少項目,一手房多在郊區,且項目分布分散,很難代表整個北京樓市走向,而二手房覆蓋所有的城區和版塊。
第三,借用網絡語言來講,一手房市場是“B to C”業務。開發商在樓盤銷售中處于強勢地位,對開盤時間和價格操作能力較強,只要開發商的資金問題無礙,市場下行時,可以捂盤不開,一手房成交量和開發商的銷售策略息息相關。
但受不斷飆升的高地價、限價等因素的影響,只要開發商的資金問題無礙,一手房的房價只會是在一定空間內穩步上漲,且不完全受市場影響。
相反,二手房市場是“C to C”業務,也就是說二手房交易雙方是平等的個體,其最終成交價格是基于市場預期以及買賣雙方通過平等的討價還價方式達成,是小業主對小客戶市場博弈的結果,更能體現市場預期。
第四、在北京樓市的調控格局下,一手房市場產品類型更為多樣,除了商品住房,還有自住房、限價房、經濟適用房等,一手房市場受政策性住房的影響較大,一段時間的成交量上漲、價格下跌或因自住房等相關政策性住房的集中簽約。
相比之下,二手房在入市交易時,受政策性住房的影響較小。
實際上,這也符合市場規律,在美國,91%的住房需求是二手房市場滿足的,而在中國,目前來看,只有一線城市的二手房交易總量超過新房,其中北京二手房交易占比最高。
所以,“存量房時代”的來臨是不可避免的,是市場規律發生作用的結果。
21世紀經濟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