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漂女在京違法買房成功過戶 房價翻倍被判退房
和所有北漂一樣,蘇玉明也希望能靠買房在這座城市扎根。但在北京14年,經歷了租房、買房、換房之后,她發現自己在這列“房價快車”上連票都補不起。
4年前,她花費218萬元入手了一套經適房。為了繞開經適房不滿5年不得交易的限購政策,買賣雙方通過中介辦理虛假民事調解書而成功過戶。蘇玉明想不到,賣方隨后因房價大漲而反悔,要求法院撤銷這份偽造的民事調解書,判決購房無效。
官司持續了幾年,蘇玉明輸了。這套目前市值500多萬元的房子,法院估值250多萬元,判決她還房,原房主賠錢。
46萬元,如果終審仍維持判決,這將是蘇玉明失去房子后得到的補償。
如果不是14年前老家江蘇無錫的企業破產,夫妻倆雙雙下崗,蘇玉明和丈夫從沒想過會來北京。
北漂的生活一開始居無定所。在中關村附近的居民樓里,夫妻二人第一次與其他外來打工者合租。"當時覺得北京什么都很貴",蘇玉明不理解,為什么老家的水只要幾毛錢一噸,而北京卻要3塊多。
2005年,女兒大學畢業準備留京工作,親人勸他們在北京買套房子過安定的生活。當時很多購房廣告,樓盤明碼標價,均價4000元/平方米。
有時深夜躺在出租屋狹窄的床板上,蘇玉明也會跟丈夫討論買房的事。"兩年了",她說著,好像在天花板上看到了時間,"也該有一套屬于自己的房子了。"
20來萬,包括多年積蓄和一部分親友的借款,夫妻倆在霍營買下一套61平方米的小二居。雖然面積不大,但好歹在北京安了家。
回家路上,遇到外來游客問路,蘇玉明像往常一樣熱心指路。繼續向新家走時,她產生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全感。感覺自己成了一個歸屬北京的引路人,一個新晉的首都移民者,房子仿佛不經意間賦予了蘇玉明榮譽居民的身份。
但穩居的日子沒過幾年,因為家中變故,遠在無錫、年過九旬的公公婆婆臥病在床無人照料。蘇玉明決定,賣掉小二居,換一套面積稍大的房屋,接老人入京一起居住。
2012年6月初,蘇玉明在菜市場挑菜,手機在口袋里鈴聲響起,她接到一個陌生中介打來的電話。幾天前,她將自己的買房需求信息登記在了房產公司,要求三居室,200萬以下。
"聽說您需要買房,昌平區龍錦苑東三區有一套三居室挺合適,有時間過來看房嗎?"
這是蘇玉明第一次來這個經適房小區,也是她第一次到回龍觀。以前覺得地處偏僻,從來沒有考慮過在這邊買房。
待售的是7號樓4單元的李國華家,3室1廳2衛,共124平方米。進門前,蘇玉明在樓道里和剛看完這套房子的一行人打了個照面。
小區環境不錯,加分;3樓,方便老人上下樓,又加分;李國華一家待人友善,最重要的是,沒有要求一次性付清房款全額。
在這之前,蘇玉明也看過幾套房,不是房價太高,就是要求付清全款。面對每天波動的北京房價,沒有人能保證將房屋留到她賣掉小二居后再補齊買房費用。
李家開出房價190萬元,加上中介費和手續費等,超出了蘇玉明買房的預支,第一次看房就此作罷。但李家大手一揮"沒關系,等兩年后再付清錢也行"的態度,讓她頗為動心。
幾天后,蘇玉明又多次接到李家的詢問電話,商討過后,終于決定以183萬的房款成交,加上中介及稅費等共218萬元。
在中介的居間下,兩家于6月18日達成房屋買賣協議,21日在公證、建委詢問的基礎上按法定程序辦理了公證和房屋產權登記,房屋由此過戶,蘇玉明拿到了房屋所有權證書。
8月底,對房屋簡單裝修后,蘇玉明將公公婆婆接來北京,一家人住進了龍錦苑新房。過新年,家門口貼上了喜慶的紅色對聯,"內外和順接平安,合家歡樂迎富貴",橫批是"四季平安"。
這是蘇玉明及丈夫在北京待的第9年,實現了三代人的家庭團聚。
到8個月后,一張法院傳票改變了一切。
2013年4月初,蘇玉明在家聽到送快遞的敲門聲。打開牛皮紙信封,里面躺著來自河南省新鄉縣法院的傳票,案由是利用虛假協議購買經濟適用房。
薄紙一張,在蘇玉明心中卻重抵千斤。
她記得,在辦理房屋買賣過程中的洽談、簽約等手續時,3名中介和法律顧問提出用以房抵債的民事調解書實現過戶的辦法。這份調解書中,蘇玉明起訴李國華償還欠債款本息共53萬元,而李國華稱欠款屬實,因無錢償還,愿意用這套124平方米的自有房產抵債。
并不存在所謂的債務,雙方彼此都心知肚明。這份虛假協議,不過是為了配合房屋過戶使用。根據北京的文件規定,經適房未滿5年不能買賣,李國華的房屋,實際上要到2015年才可上市買賣。
蘇玉明沒有深究。她甚至沒有看一眼調解書的內容,匆匆簽下名字。沒想到如今,李國華卻向“調解書”的發出單位——新鄉縣法院申請,要求撤銷這份虛假民事調解書。
彼時,這套房子市價已達320萬元。
新鄉縣法院撤銷了這個所謂的第644號調解書。李國華拿著法院裁定又將蘇玉明告上法院,訴請當年的購房合同無效。
2016年,法院判決購房合同無效,房屋產權又歸還到李國華手中,蘇家要在3個月內騰空房屋。
蘇玉明目睹這個案件揭開的新鄉縣法院批量炮制假案的冰山一角。因導致41套經適房和1套商品房被違規、低價過戶,造成公共利益6130.9萬元的損害金額,新鄉縣人民法院副院長魏軍及法律顧問楊新宏等人因此被警方抓獲。
但她卻看不到一家人的未來。
喪失了房屋產權,她只能申請賠償,要求對方歸還購房款及房屋重置款與原房價的差額等損失。
每天早上5點多,蘇玉明起床準備早飯。
自從打上官司,一家人的日子過得緊巴巴。有時候菜市場走個遍,宋玉明才買到最低價的菜。7口人的餐桌上,就擺著兩個素菜。大家埋頭吃飯,很少交流,只聽得見電視里的新聞播報。
"家里每個人都很沉悶,只有寶寶最開心,他什么也不知道。"
即便如此,蘇玉明還是小心翼翼維持表面的平和。"房子"兩個字在家里是絕對禁提的。一來不能讓臥病在床的公婆聽見,二來也不想給工作勞累的女兒女婿再添加更多負擔。
但她心里這根弦總是繃得很緊,害怕門鈴一響,等來法院的審判結果。
她覺得自己好像一個人費力地拉著弦的一頭,如果松手,弦那頭的房子就沒了,而站在弦上的家人也無處安身。官司像一塊大石,重重地壓在身上,喘不過氣。
今年1月20日,昌平區回龍觀法庭下發一審判決,賣方李國華退還購房款,賠償蘇玉明房屋重置價款與原房價款的差額46萬余元。
房屋重置價款是指重新購建與原有房屋結構、式樣、質量、功能基本相同的房屋所需的費用,法院給出的估值是250多萬。
蘇玉明怎么也想不通,4年前花218萬元買的房子,4年后估值才250多萬。而專業房屋中介網站上,同小區相同面積的毛坯房,正掛牌560萬出售。
她向法院提出了上訴,希望能重新核定房屋重置價款,爭取多一些賠償。
如果終審維持原判,這四代同堂的一家7口不知要打包行李流落何方,"老人一輩子的養老金都在里面,難道要他們拖著病軀租房嗎,我都不敢想"。
原本換個大房子接老人來京安享晚年,不曾想如今成了這種結果。
初春的北京,還多少殘余著些冬天的陰冷。趁陽光和煦之時,蘇玉明會推著嬰兒手推車帶孫女在小區的花園散步,走兩步小孩就抬頭找她,發出咯咯的笑聲。
"真希望不要有收到終審判決的那一天。"
"北漂"搬家經歷: 5年搬10次 房租從6百變成3千
位于北京西北五環外的唐家嶺村,曾經居住著上萬名在京務工的大學畢業生,據媒體報道,當年唐家嶺的本村居民只有約3000人,卻居住著4萬到5萬人,幾乎全是落腳在合法或違法建筑內的大學畢業生。
2010年春天,河南人吳偉正趕上當時啟動的唐家嶺地區整體騰退改造工程,做起了搬家生意。那一天,他剛剛24歲,和現在很多立志在北京干出一番事業的年輕人同齡。七年來,他從幫80后搬家,到為90后服務,如今已年過三十,而那些需要他搬家的人,卻永遠停留在20多歲。
吳偉告訴中新網記者,“我一般夏天比較忙,那是大學生剛畢業的時間節點,換房、搬家的需求量大。”
2012年夏天,吉林人李潔敏結束了她的大學生活,決定來北京尋找工作機會。最初,她選擇租住在北三環外的一間10平米房里,另有兩人一起合租,那時她的租金是600元。
去年11月20日,她在微博上紀念自己北漂生活的第10次搬家,她表示,“酸甜苦辣的搬家經歷讓我變成大力士,讓生活變的堅硬。”
李潔敏對中新網記者說,她的房租從600元變成了現在的3000元,住宿條件得到一些改善,5年來,她搬家的原因不外乎工作變動和收入增加。
而吳偉從他所遇到過的北漂族中觀察發現,房東和中介的問題,甚至小兩口鬧分手,都可能造成他們頻繁的搬家,他透露,“也有人最終買了房,終于結束了租房的生活。”(來源:看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