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審賠3萬,二審改判賠10萬 :賣方偽造公證書詐騙,中介承擔部分責任
案情簡介
買方李某通過H房產中介,看中了一套房屋,簽署了買賣合同,房主本人未出現,是一位周某持委托公證書,到場簽約,并且收取了20萬元定金。后周某消失,合同無法繼續履行,李某與H房產中介方得知被詐騙,于是報警,并發現公證書系偽造。
周某被公安抓獲,后以詐騙罪判刑,但20萬元定金已經揮霍,未能追回。
李某遂起訴H房產中介,認為由于中介不盡職,未認真審查,造成其損失,要求賠償20萬元。中介答辯表示:已經認真審查,不同意承擔責任。
一審法院判決認為:中介可以到公證處驗證公證書的真偽,卻未盡職,存在一定過錯,判決在3萬元限度內賠償。
李某和中介都不服,都提起上訴。在二審過程中,法院發現了一個之前誰都沒有注意的細節:公證書中有一個“破綻”,身份證號碼與該人的出生日期不符。二審遂以此為理由,改判中介在10萬元限度內賠償。
律師分析
本案頗有意思,一審的結果是中介公司賠3萬,中介不服上訴,本希望減少賠償,誰料二審反而還判得更多,變成了10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二審法官慧眼,發現那份偽造的公證書中一個明顯破綻。
眾所周知,身份證號碼的第7位到第14位,對應的是出生日期,而這份“公證書”的偽造者太不用心,身份證號碼第7到14位的數字,與公證書上寫的“出生日期”,對應不上。這個破綻并不需要專業知識,任何普通人都能判斷,于是在法官的眼里:中介的責任就大大加重了。
從一審到二審兩個不同的判決,我們可以粗略總結:如果公證書沒有明顯破綻,那么中介的責任比較輕,3萬;如果公證書有如此明顯破綻,中介居然看不出來,或者看出來卻仍然掉以輕心,則責任加重,10萬。
實際上,本案的判決并不算最重,在上海市還有另外一個案子,情節類似,也是賣方偽造公證書,騙取房款跑路,而偽造的公證書也是身份證號碼出現破綻——只有17位,而眾所周知,中國所有人的身份證號碼都是18位的。法官在判決書中憤然寫下:“被告的身份證號碼顯然少了最后一個數字,該事項無需專業知識即可識別,而被告連這樣的一般注意義務都未盡到”,最后判定的責任范圍是15萬。
綜上:做房產中介的,還真要練就火眼金睛,至少要會看身份證號碼。